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医疗卫生用纺织品正在大健康领域显身手]
发布日期:[8:05:05] 共阅[111]次

小”到止血纱布、外科防护口罩,“大”到人工血管、生物组织补片……医疗卫生用纺织品正在大健康领域显身手。


江南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马丕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医疗用纺织品研发成本高、技术研发难度大、产品质量和安全标准严格。经过纺织与多学科交叉融合、持续研发,我国医疗卫生用纺织品实现了产品质量升级与性能提升,在外科手术治疗中得到越来越普遍的使用。


从止血可溶纱布到人工血管


纺织科技的进步提升了医疗卫生用纺织品的功能性和安全性等,同时降低了制造成本,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为医疗卫生提供了更加优质的物资保障。马丕波表示,生物医用纺织品涉及材料科学、生物学、化学等多个学科,彰显了我国在高端医用纺织品领域研发能力的提升。


“可溶止血纱布可以‘化有形为无形’,是医用敷料中最受外科医生欢迎的材料之一。”马丕波介绍,在手术无菌条件下,当患者体内出血时,只要把适量的可溶性止血纱布填塞到出血部位,即可起到止血作用,手术缝合后3个月甚至7-10天,止血纱布就会在体内被完全降解吸收,不需要通过二次手术把它取出来。可溶止血纱布不仅能减少病人二次手术的痛苦,还节约了医疗资源和成本。


利用改性聚乙烯醇等材料制成的医用纱布用在体外时,无需另外焚烧或者填埋,可通过水煮溶解处理,大大降低了医疗垃圾对环境的污染。


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由于患者年龄的增长,自体移植血管在数量和长度上非常有限,因此,开发能够保持长期通畅的人工小口径血管移植物迫在眉睫。


人工血管是用于伤病患者体内病变器官及部位更换或伤口修复的医用纺织品,须满足生物相容性、抗血栓、尺寸可调、结构稳定及力学性能等要求,以减少植入人体后的性能失效或排异反应。现有人工血管难以复制天然的血管结构,通常存在硬度高、强度低、顺应性低、缝合性差等缺陷,导致内皮化效果不好,易形成血栓。武汉纺织大学杨红军教授团队在结构和制备工艺上进行创新,研发出仿生新型聚氨酯基人工血管。


仿生新型聚氨酯基人工血管采用了特殊编织技术:聚氨酯卷绕层提供弹性支撑,防止弯折死角,促进人工血管内皮化;人工血管的编织层增强顺应性,防止血液渗漏;加入抗凝血药物后可提高抗凝血能力,使血管通畅率提高到80%以上。


声明:本文的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联系删除。


相关关键词:
电话:0595-83993333     手机:13506902333     邮箱:admin@jqfibre.com     地址:福建省晋江市龙湖镇时尚服饰产业园龙狮路
版权所有 晋江德科纺织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国丙纶网